ghdhair100
Cholerny Spammer
Joined: 15 Dec 2010
Posts: 1829
Read: 0 topics
Location: England
|
Posted: Fri 9:44, 11 Mar 2011 Post subject: 生活过 恋爱 |
|
|
生活过 恋爱过 写作过
这是他在巴黎蒙玛特公墓的铭文,用柳鸣九先生的话,言简意赅,大有深意。 他是十九世纪的文豪,在法国,据郭宏安先生介绍,有专门研究他的“红学”——“贝学”,在我国有一位翻译《包法利妇人》的译者也曾引述李健吾先生的赞美来赞美他: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而他,深刻。 他还有一本书,被拍成了电影,很早就为国人所熟知,并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争论。每个人在那个“开放性”的时代,都明里暗里尝试着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点去阐释他,以及他的这本书,自以为获得了爱情的真谛。 一位世界级的哲人,叛逆到叫嚣“上帝死了”,[link widoczny dla zalogowanych],然而对他却是青睐有加,在一八七三年三十岁初读这本书,如受电击。很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对生活抱有巨大的期待和梦想的年轻人,就是我,偶然走进一家《七色书店》,偶然捧走了这本书,读完后感觉说的不是那个被所谓的贪欲和野心毁灭的小伙子,说的就是我,或是他转世投胎了,从十九世纪的法国以一种心灵感应来到了二十世纪的中国,从此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个人就是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有的又译作斯丹达尔,一七八三年出生于“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历史名城格勒诺布尔。他最有名的一部书,就是《红与黑》,讲述了一个叫于连的年轻人因为经不起生活的诱惑进而去诱惑别人,最后归于毁灭的故事。他身材挺拔,相貌英俊,为人激进,对生活有巨大的抱负和热情。“他在妇女面前人见人爱,在情场上无往不胜,不论是贤淑的夫人,还是高贵的小姐,跟他都相随不渝,至死无悔,几乎有了意大利的激情之爱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司汤达本人最好的一种自我补偿之道了。”弗洛伊德认为,当作家的愿望在现实中遭到阻碍时,就幻化到自己的作品中,成为作家们的“白日梦”,假如按此推理,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确是他自己理想,爱情,生活经历等诸多方面的一个显明的镜子。 柳鸣九先生曾介绍道。“在十九世纪那些比肩而立的文学名人中,司汤达也许要算是在‘爱情捕获’中,最少出息、最黯然失色的一人了。他在这方面还不如巴尔扎克得心应手,也不像雨果那样不断取得辉煌的胜利。直到将近八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接踵而来的艳福,当然更不像大仲马、莫泊桑那样广阅人间春色,享尽了醇酒美妇之乐,在他的记录中,倒是充满了尴尬与失败······”为什么呢?要知道那时侯的法国妇女,无论是贵妇人或是一般的平民妇女,都是很“包法利”的,对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是很愿意采取“沙龙”式的眷顾和保护的,[link widoczny dla zalogowanych]。为什么像他那样言辞敏锐,谈吐风雅,而且“一生都是新服装款式的追求者”,会在爱情方面频频受挫呢? 原因只有一个,他容貌不佳。“他身材不高,大腹便便,红脸膛,络腮胡,狮子鼻,薄嘴唇,看起来像个其貌不扬的胖店主,加以热恋情急,反倒难免有笨拙之举,于是,也就经常成为情场上的败兵······”那个时候的法国女人还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势利,只要你有房有车,最好再有一个庞大的实体,那么你就是个“福斯塔夫”,也甘心成为你笼中的依人小鸟。但你样子至少要拿得出去,至少她还拥有一个“浪漫“的美名。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是失败了,那就在精神生活中让它升华吧,从《红与黑》的于连起,到《巴马修道院》的法布利斯,这些自命不凡雄心勃勃的小伙子,个个都成为司汤达本人“意识形态”的鲜明写照,个个又形成与他其貌不扬外观的强烈反差。这还不够,他还要自己的爱情理论上“大显神威”。“《爱情论》就是出自这样一个‘恋爱过’的人之手,它开始写于1819年,基本上完成于1820年春,1822年出版,这时的司汤达将近四十岁,他已经饱经人世沧桑,有过不少次逢场作戏的男女关系,也经历了他一生中最主要几次恋爱的失败与痛苦,特别是他对美蒂尔德的单恋、苦恋,更直接地引发了《爱情论》一书的写作。 在这部书里,他把人世间的爱情分为四种:肉体之爱,虚荣之爱,情趣之爱和激情之爱。 “你去打猎时,碰到一个年轻美貌的农家姑娘匆匆消逝在树林中。人人都知道这类出于内心喜悦的爱是怎么回事。你会感到若有所失,无限惆怅。而那时你已16岁。” 这就是肉体之爱,每个不准备繁衍后代的小伙子和他的伴侣,都曾在生命中邂逅到这样的美好时刻。“大多数男人,尤其是法国人,都渴望着能有一个时髦的妻子,就像渴望能有一匹骏马——这是每个年轻小伙子都应该具备的宠物——一样。” 这是爱的虚荣。就像我一在荧屏里捕捉到林志玲的倩影,多情的心眼里就会很自然涌起一股冲动,如果我能够带着她参加我每年一度的同学聚会,这样我就将以“林志玲的男朋友”的显赫而永载学校校友会的“史册”。“这种爱情在1760年前后曾在巴黎风行一时,在那个时期的回忆录和小说中,在克雷比永、诺赞、杜克洛、马尔蒙泰、尚福尔、埃皮奈夫人等的作品中都看看到对这类爱情的描述。” 司汤达说这种爱情是一幅世情画,轻松,愉快,其中礼仪、风度、文雅占有很大的分量。因为毫无激情,又都能在每个的爱情之路的旮旯里预感到意外事件的发生,所以充满爱情的韵味。“因为他从未堕入情网,而总是清醒如常;这是模仿卡拉齐三兄弟某幅画的一幅毫无生气却很漂亮的袖珍画;激情之爱能使我们舍弃个人的一切,而情趣之爱却只知去迎合需要,[link widoczny dla zalogowanych]。说真的,除掉虚荣心,这种可怜的爱情也就剩不下什么了;而一旦丧失了虚荣心,这种虚弱的病态的爱情就步履维艰了。” 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在十八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个比他大十岁的浪荡女人。他很不幸,没有像莫泊桑《漂亮朋友》里的杜洛阿那样搞到一大笔钱,或是弄到一个油水颇丰的职位,因为她又没钱又是一个总被别人在背后“戳来点去”的女人。更不幸的是,他还没有在现实中享受到德·莱娜夫人对于连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她先是闪闪烁烁上了一个长途汽运公司小开的小轿车,背弃了他们所谓“至死不渝”的爱情,当他蹬着一辆中华牌横把赛车发狂地追随她梦幻般的脚步时,他才凄惶地发觉,不是轮胎漏气出了纰漏,而是他这个小男孩在社会舆论和经济基础的双重压力下,被彻底抛弃了。 ——许多年以后,我从司汤达的爱情生活中找到了优越感,并抢过他那支生花妙笔,总以于连的角色自居,我觉得应该由我,将这个创造性的人物创造性地推至我命运的奇幻巅峰。 我应该像他那样写作,像他那样恋爱,像他那样去————实实在在的生活。
The secondary purpose is to show you how much traffic 038; visibility your articles are attracting for you.Some questions for you:How would you like to see these email reports improved?Wha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hould we include in them?Is monthly the right frequency to send them or would like them more or less frequently?Does this email service lead you to really write and submit more articles or not so much?Would you like to see total # of clicks delivered to your website?
[link widoczny dla zalogowanych]
The post has been approved 0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