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dhair100
Cholerny Spammer
Joined: 15 Dec 2010
Posts: 1829
Read: 0 topics
Location: England
|
Posted: Mon 13:12, 14 Mar 2011 Post subject: 海涌观察: |
|
|
海涌观察:不能忘记双城劫
早起看到网上消息:“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3周年纪念日;上午10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广场举行江苏各界人士参加的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3周年仪式暨南京国际和平日集会。”一周前,我去北京代理一起专利侵权案件,刚刚回来。因此,这一北一南两京上的呼应,和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疯狂的两京遭遇的两次外敌侵略,很自然地就让我产生了两京上的联想。我走过北京园明圆门口的时候,看到一块石头上刻着四个红色的大字“不能忘记”,那血与火的印记,让我百感交集:历经150年建成的人类最极致的文化遗产之一的园子,在150年前化为灰烬了,然而,这并不是最悲哀的,因为外人、敌人,来抢、来烧,再丧心病狂、再丧尽天良也很容易理解;我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在于:英法侵略者在圆明园里烧杀掠夺而将园子毁于一旦,[link widoczny dla zalogowanych],日寇又在34年后的甲午海战和43年后的南京屠城中两度欺凌国人,至今虽历尽三朝,我们为何看不到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励精图治和报仇雪恨,而极目所见却是太多地自惭形秽,甚至是自相残杀呢?谁执政、谁掌权,老百姓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自吹自擂也好、自我陶醉也罢,老百姓最大的希望是花着官银的人,别让外人轻而易举地就打得落花流水的、丢盔卸甲的、狼狈逃窜的和自相践踏的;至于那些个主义、那些个思想、那些个理论、那些个口号,既不能用于衣食住行也不能冲抵柴米油盐,搞清搞不清都无所谓。最让老百姓吃不消的,是人家不来打砸抢烧了,本国内部倒干上了,对园内也对园外,对人也对物,对物件也对文化。都说圆明园里的美景美物是美伦美奂的,是登峰造极的,那里面的宝贝再多,它能和园子外中国大地上的宝贝相比吗?可叹:人家下手是在园子里,我们自己下手却是在园子外;人家来了两对人马,我们自己却是四面出击;人家放火烧了三天三夜,我们一把火却是整整烧了十年以上!相比之下:外人还是自己的破坏性更大呢?谁毁坏的宝贝更多呢?法国大文豪雨果用公正和良知给世人讲了两个强盗的故事: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按照这个讲述模式,现代中国人更有感受的是另一个说内盗的故事:有一年开始,一群强盗冲出了圆明园;一些强盗洗劫,另一些强盗放火。似乎得权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外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这群胜利者毁灭。欧洲所有教堂内外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个了不起的金碧辉煌的博物馆国家的一小部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群胜利者,一些人砸得满目疮痍的,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些人烧得昏天黑地的。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宫里,向主子报告这伟大成果。这就是一群强盗的故事。在中国这150年的历史上,绝不止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大肆毁坏,更准确地说是有两类强盗横行在中国大地上,一类是外国人,一类是中国人:外国人分成了两路,一类去了北京城,一类到了南京城,去北京城的烧毁了我们的园中之园圆明园,去南京城的,[link widoczny dla zalogowanych],屠杀了我们几十万的南京百姓;中国人则涌向了四面八方,十年的无法无天,十年的大破四旧,十年的文化摧残,十年的惨不忍睹,让中国文化元气大伤、奄奄一息!我要问一个最简单也最复杂的问题:在那三十年民不聊生甚至是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中国百姓为什么甘愿成为沉默的羔羊而任人宰割呢?而迄今为止,我们中国人面对着150年前的烧园和73年前的屠城,[link widoczny dla zalogowanych],又做了哪些真正意义上的富国强民的事情呢?靠少数几个人去国际上多拿些金牌,凑在一起就是保家卫国的盾牌了吗?看着我们的权贵官员们,我们的名流明星们,争先恐后地举家迁往英法日等曾经的侵略国,并以成为侵略国的国民为荣,我们不禁要想了:是谁让国人认贼作父的呢?而在这样的百姓心态下,任何意义上的国耻牢记和纪念活动,还有什么意义呢?
The Court of Appeal pointed out that R and F's submission in the county court was of overt, conscious racism, and it was not prepared to find that there had been unconscious discrimination.The decisionThe Court of Appeal said that, unlike the ordinary civil claim where the judge decides, on the claimant's evidence only, whether the claimant has made out a case, in this case the judge had had the benefit of the whole of the evidence. Despite the school's failure to comply with the statutory requirements, the judge had been entitled to find on the basis of all the evidence that R and F had not prov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link widoczny dla zalogowanych]
The post has been approved 0 times
|
|